“中國的新三樣出口在全球市場上有顯著影響股票杠桿,有助于推動全球綠色化轉型。”在日前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間隙,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接受《證券日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在過去的30年里,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推力。今年中國出口會有所提升,而且中國高質量且有效控制成本的綠色出口,對全球經濟也有所幫助。
朱民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間隙接受《證券日報》等媒體采訪(劉釗/攝)
“近年來,全球貿易結構發生了變化,不僅受市場經濟因素影響,還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這使得預測貿易情況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傳統模型主要基于市場經濟,而現在需要考慮政治因素。”朱民表示,“這種趨勢對全球經濟增長不利,因為貿易增長一直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最近幾年,貿易增長速度低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這是一個不尋常的現象。”
他認為,盡管面臨逆全球化的挑戰,中國仍然堅持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降低了稅率,并且還在繼續降低。中國繼續支持全球化,擴大市場開放,包括在電信服務、數據跨境流動和制造業等領域。此外,中國正在逐漸成為一個服務大國,服務貿易變得越來越重要。
面對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朱民建議,中國出口應采取市場多元化策略,增加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拉美、非洲、東盟等地區的出口。中國的中間產品出口占全球出口的15%,這些產品在墨西哥、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組裝后,再出口到歐美等大市場。
“出口一直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中國通過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和綠色出口,對全球經濟做出了貢獻。”朱民表示。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金融業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業開放也將有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開放的深度、廣度持續提升,開放的系統性和制度性逐步顯現。
數據顯示,2023年,跨境人民幣收支規模達52.3萬億元,同比增長24%,在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占比達58%,成為我國第一大跨境收付貨幣。2024年1月份,人民幣國際支付在全球占比大幅提升,一度突破4.5%,超過日元,躍居全球第四大國際支付貨幣。
“世界對人民幣的國際化是有需求的,表現為人民幣作為央行的外匯儲備的比重是在不斷上升的。”朱民指出。

朱民舉例表示股票杠桿,截至今年2月份,中國的所有跨境結算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貨物貿易現象占比是30%。此外,目前在我國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開展的跨境交易總額中,有近一半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這表明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貨幣市場領域的實際使用正在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