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新能源之后正規配資官網,低空經濟成為了城市間爭相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產業。
2024年年初,國務院明確將低空經濟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將其作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新增長引擎。在此之前,低空經濟已被確立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相關經濟概念持續火熱的低空經濟,其市場規模預估到底有多大?
日前發布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中提出,到2030年,中國將形成通用航空產業萬億級市場規模。2月28日,中國民航局副局長韓鈞也表示:“根據一些研究單位的測算,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
作為新崛起的萬億級戰略產業,低空經濟有望攪動區域產業格局,為城市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強大動能。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過20個省份將低空經濟、通用航空等相關內容寫入各自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有不少地方將其上升到 “未來主導產業”的高度。
乘著政策東風,各城市也在加快布局低空產業,競逐低空經濟這個新賽道。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一眾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紛紛出臺相關規劃,目光投向“全國低空經濟第一城”,而日照、婁底等三四線城市也明確了相關產業布局,試圖“乘風起飛”。
這一次,誰又能率先“起飛”?
深圳爭奪“低空經濟第一城”
作為出臺了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立法的城市,深圳對打造低空經濟產業可謂勃勃雄心。
在當地媒體的報道中,深圳全速競飛“低空經濟第一城”的消息被反復提及。若從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基礎來看,深圳也確實有爭奪“低空經濟第一城”的底氣。
作為全球聞名的“無人機之都”,深圳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與相對完備的產業配套。
集聚了大疆、豐翼科技、天鷹裝備等無人機行業頭部企業,深圳的消費級無人機占據全球70%的市場份額,工業級無人機在全球占比超過50%。2023年深圳無人機及產業鏈企業達1730家,年產值960億元,覆蓋了從生產制造、技術研發、軟件開發等上下游全環節。
在政策布局方面,深圳也盡顯前瞻性。
早在2022年底,深圳就出臺《深圳市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系統完善地制定并規劃了城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2023年,深圳又率先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打造低空經濟中心。2024年,深圳出臺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立法《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從政策、法律等多方面推動低空經濟有序發展。
只有飛起來,才能有低空經濟。擁有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全國通用航空分類管理改革試點城市、民航局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等多重身份,深圳憑借著法律政策與資源上的優勢,在飛行器試飛、商業應用上有著十足經驗。
2023年,深圳新開通無人機航線77條,新建無人機起降點73個,完成載貨無人機飛行量60萬架次,飛行規模全國第一,直升機飛行量超2萬架次,飛行規模全國領先。涵蓋了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空中通勤、應急救援等多種應用場景。
事實上,深圳在低空經濟上的領跑還吸引了中央的注意。去年10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再次推廣借鑒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的通知》中,就提到了創新低空經濟發展新機制等舉措擬在符合條件的特定范圍內先行推廣。
“但深圳的領先,并不意味著其他城市再無機會。”中國交通協會低空經濟委員會華南常務秘書長劉立波向時代財經表示,低空經濟作為隸屬三維空間的經濟新增量,除了飛行器主體外,還包含有航天材料、衛星導航,通訊信息、視覺算法等諸多方面,這些難以在一個城市獨立完成。
正因為如此,廣東在低空經濟產業戰略布局安排上,也選擇同時支持深圳、廣州、珠海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打造大灣區低空經濟產業高地。
劉立波分析認為,珠海擁有傳統航空制造以及具有品牌力的航展,廣州在電動航空技術上有一定優勢,深圳的無人機產業鏈,三個城市各有所長,協同發展將更快速帶動這個大灣區鎖定低空經濟產業上的優勢。
合肥瞄準全球前列

當國內不少城市還在瞄準“全國低空經濟第一城市”的時候,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中的受益者,合肥已經將低空經濟的發展目標投向了更廣闊、更深遠的全球競爭中。
根據《合肥市低空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提出的日程表,2024年合肥將初步形成完備的低空經濟產業鏈。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低空之城”,同時,在科技研發、產業集聚、應用場景、標準規則、飛行保障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合肥經驗”。
“與其他熱門城市相比,合肥航空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但合肥擁有強力的政策支持,過去多年間也培育了許多獨角獸企業,并且整理形成了的經濟科技創新等獨到經驗。此外,合肥靠近航空工業發達的長三角,未來航空產業的引進與建設也較為便利。”廣東省無人機行業協會副會長羅亮生向時代財經表示。
根據合肥日報報道,目前億航智能、時的科技等一眾外地飛行器制造領頭企業已落戶合肥。此外,合肥還聚集了中科星圖、國電高科、航天宏圖、雷圖科技、中科衛星、億航智能、零重力等一批空天信息產業上下游關聯企業。
這意味著,當前合肥初步形成了涵蓋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空探測的產業生態格局,以及覆蓋研發設計、測試驗證、核心制造、運營服務的全鏈條框架。
其中,僅億航智能一家企業,合肥市政府就計劃為其提供總價值為1億美元的各項支持,包括協調或促進不少于100架EH216系列無人駕駛航空器的采購訂單,以及資金支持等。
同樣的,安徽省也明確要打造合肥、蕪湖兩個低空經濟核心城市,并提出到2027年,低空經濟規模和創新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而從過往產業布局來看,在傳統小飛機制造領域有著豐厚技術沉淀的蕪湖,與資金科研能力較強的合肥,有望重現安徽省在新能源汽車重大新興產業的“合肥-蕪湖”雙核聯動。
在低空經濟領域躍躍欲試的還有上海和北京。
作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兩者均有著雄厚的資金與完備的工業基礎,不過受限二者的城市發展,其在低空可飛空域方面均有諸多不便。二者的低空經濟產業又該如何高飛?
羅亮生認為,如何考慮低空經濟與空域安全協調,是所有城市均應該考慮的問題,而隨著新業態的發展,低空經濟一定會在安全與發展中找到平衡。“在此之前,由其他城市先行嘗試探索,對北京與上海來講也未嘗不可。而北京與上海可以在低空經濟產業的其他方面,把步伐邁大。”
目前,民航局已表態,將推動實現由現行在原有空域結構中協調劃設報告空域、監視空域和目視航線的做法,變為以空域分類為基礎全面優化低空資源使用效能,增加低空可飛空域。
日照與婁底,后進參與者
從產業發展來看,目前我國低空經濟尚處于發展期,技術創新和產業都處在成熟關鍵期,這也意味著,產業格局仍存在較大變化可能。而山東日照、湖南婁底等三四線城市,也在試圖抓住機遇,“憑空起飛”。
不過,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一端牽著先進制造業,一端連著數字經濟、新型消費等新業態。在經濟體量與工業基礎均與一線、新一線城市相差甚遠的情況下,三四線城市又是否有資格“參賽”?
在羅亮生看來,恰恰因為低空經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每個城市無論經濟體量大小,都有機會也有必要發展布局。
“以每個城市都必須有的應急消防為列,無論是消防作業還是救援指揮,亦或是災害監控,在與低空技術相結合后都有著更好的效果。而發展低空經濟的關鍵,在于如何與城市自身優勢相結合,做到效率與經濟的最大化提升。”羅亮生說。
因此,上述兩座城市在低空經濟產業上均有比較優勢,在產業選擇上也都是重點突破為主。
以日照為例,在經濟體量上,2023年日照GDP僅為2390.86億元,在山東省16個地級市中排名倒數第二。但作為民航華東地區唯一劃設低空飛行空域的城市,日照市擁有空域2.3萬平方公里,是陸域面積的4.3倍。
而在當前低空經濟火熱、空域資源緊張的當下,這無疑于手握低空經濟賽道的最佳通行門票。
此外,日照還擁有62架通用飛機,2家141部航校運營基地,以及掌握有能大規模生產新型超輕航空航天材料——鎂鋰合金的工業技術。
憑借于此,日照在省內脫穎而出,成為山東重點支持的“通航+”新業態先行區。目前,日照已經制定了“1+N”通用航空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了航空維修、航空制造、飛行培訓、航空研學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格局,逐步成長為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同樣聚焦通用航空的還有湖南婁底。
從經濟體量來看,2023年婁底GDP僅1990.5億元,但從地理位置來看,婁底地處湖南地理幾何中心,是南北通達、東西連貫的通衢要道,同時也是環長株潭城市群一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
此外,作為后進者的婁底,在發展低空經濟產業上還存在著強勁的后發優勢。據婁底新聞網報道,直到2023年10月28日才舉行試飛儀式的婁底橋頭河機場,卻是湖南省全域低空管理改革規劃中最早建成的機場,擁有優于長株潭地區的空域資源優勢,150公里范圍覆蓋全省絕大部分市縣。
依托區位與交通等優勢,在湖南省的低空經濟發展布局中,婁底被定位為低空綜合交通樞紐。
而借助湖南省打造航空動力世界級產業集群等重大契機,婁底也正在積極推進通航產業建設,以“通航+產業”的模式,構筑智慧農業生產、飛行作業、低空旅游、通航培訓及教育、航空科普相互融合的多圈層通航綜合體產業鏈,進一步實現資源整合、發展提質。
相關報道低空經濟政策密集出臺 多場景商業化試點春風正勁
“空中的士”領跑萬億賽道 粵港澳加速布局“天空之城”正規配資官網